然而,风暴也在逼近。

        五月十三日清晨,柳明志刚打开电脑,便发现“回声纪”所有海外镜像站点集体宕机。技术组紧急排查,确认遭遇国家级别防火墙升级封锁。与此同时,国内参与“记忆角”的多位教师、学者被约谈,部分高校“沉默展”遭强制拆除,有学生因在社交平台转发《满仓的故事》被辅导员谈话。

        更严峻的是,一支送往新疆的“种子计划”钢笔在途中被截获。接收者是一位维吾尔族民间storyteller(说书人),他原计划用这支笔记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禁的史诗《玛纳斯》片段。快递单显示包裹在兰州中转时被扣留,寄件人信息被抹除,仅留下一行打印字:“**物品涉嫌传播非法历史内容,依法查扣。**”

        柳明志坐在书桌前,盯着这行字看了许久。他知道,对方终于意识到:真正的威胁,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支笔、一个名字、一段童声朗读**。它们像细针,扎进铁幕的缝隙,让那些自以为早已封存的伤口重新渗血。

        他没有退缩,反而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启动“**星火广播计划**”。

        方案很简单:将所有重要口述内容转化为短波音频,通过业余无线电网络,在固定频率夜间播放。每晚十点至凌晨两点,使用摩斯密码与语音交替传输,内容加密但可破译。技术组设计了一套简易解码手册,以“天文爱好者交流指南”为伪装,通过海外华人书店秘密流通。

        首播之夜,柳明志亲自操作发报机。他选择的第一段内容,正是小宇朗读的《满仓的故事》。电波穿越云层,向西直达新疆,向东覆盖沿海,向南抵达南海诸岛。他知道,也许只有极少数人能接收到,也许多数信号会被干扰屏蔽,但只要有一台老旧收音机在某个山村响起,这场传递就没有失败。

        那一夜,云南边境一座傣族寨子里,一位退休教师正调试天线。他曾在八十年代因讲授现代诗被撤职,如今耳背眼花,却仍坚持每晚监听特定频段。当那段稚嫩童声透过杂音传来时,他猛地坐直身体,颤抖着写下每一个字。第二天,他召集村中老人,逐字复述。第三天,孩子们在学校排演了一场小型话剧,主角是一个叫“满仓”的孩子,最后一幕,全班齐声念出他的名字。

        类似的情景在不同角落发生。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围坐在蒙古包里,听着短波里的故事,有人低声哼起被禁多年的长调;台湾某社区大学,教授用这段音频做“跨海峡创伤记忆”课程素材;甚至有海外维吾尔流亡者组织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人权会议上播放。

        官方反应愈发激烈。六月初,一篇署名“资深历史学者”的批判文章出现在主流媒体,题为《警惕“情感化叙事”对历史真实的侵蚀》,文中指责“某些人利用儿童、老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情感表达,制造虚假历史记忆,煽动对立情绪”。文章特别点名“满仓事件”,称其“缺乏史料佐证,极可能是文学虚构”。

        柳明志没有回应。他清楚,当对手开始否认一个孩子的真诚讲述时,恰恰说明**真相已触及其神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