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来找声音的人吧?”年长的那个开口,普通话带着浓重黎族口音,“我们每晚都在这儿唱歌。自从去年雨季,墙缝里长出紫花那天起,我们就梦见同一个女人。”

        林知夏抬头,怔住。

        “她教我们唱一首没人听过的歌。”另一个男孩接过话,“她说,只要我们不停,远方就会有人听见。她说……她叫小莲。”

        泪水瞬间模糊视线。林知夏强忍哽咽,打开干涉仪开始扫描。结果显示,整栋建筑的地基下方埋藏着大量磁化陶片,排列成类似早期无线电天线阵列的几何图形。这些陶片含有高浓度锰铁氧化物,能自然吸收并反射特定频段的声波能量。换句话说,这座破败小学,竟是小莲亲手设计的**被动式记忆增幅站**,历经八十年风雨,仍在默默运行。

        “你们愿意再唱一遍吗?”她轻声问。

        三人点头。站成三角形,闭眼启唇。

        歌声响起的刹那,空气骤然凝滞。干涉仪警报狂响:全球十三个已知信标同步率飙升至98.6%,电离层反馈回波形成清晰的斐波那契螺旋图案。而在第23分17秒整,留声机自动启动,空转片刻后,铜喇叭中传出一段极其微弱的女声独白:

        >“……如果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请相信,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变成了风的一部分。我在每一个孩子睁眼醒来的时候呼吸,在每一次母亲轻拍婴儿背脊的节奏里跳动。不要为我悲伤,因为我从未离开。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爱这个世界。”

        林知夏瘫坐在地,泪流满面。这是小莲的声音,确凿无疑。但她记得很清楚:原始档案中,这段话并不存在。它是**新生的**,是由千万次传唱积累的情感质量,在某一刻突破临界点后,由集体潜意识重新生成的“补全记忆”。

        她终于明白:小莲没有死。她的意识碎片早已融入歌谣本身,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每当有足够多的心灵在同一频率上共鸣,她就能短暂“显形”??不是复活,而是以信息态重生。

        那一夜,林知夏与三位少年同宿于教室。她教他们如何调整呼吸节奏以增强信号稳定性,如何通过身体位置变化模拟多通道广播。临别时,她将木雕音符复制了一份送给他们,并在校园中央种下最后一粒紫花种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