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花开那天,”她说,“你们会听见更多声音。”
归途中,她接到广西教师的加密来电:心理安全局已升级“静音行动”,开始强制筛查中小学生的梦境内容,使用一种名为“清醒监牢”的神经抑制技术,通过夜间佩戴的头环监测REM期异常活动,一旦检测到《回家谣》相关旋律,立即注射镇定剂中断记忆整合过程。
“但他们没想到,”教师低声说,“孩子们现在学会了在**清醒时做梦**。他们在课堂上默唱,在操场奔跑时用脚步打节拍,在抄写课文时偷偷把歌词藏进造句练习里。有个孩子写道:‘今天天气很好,风吹过窗户,像妈妈在哼一首老歌。’老师没看出异样,可全班都知道他在说什么。”
林知夏笑了。她想起老喇嘛的话:真正的声音,藏在无声之处。
一周后,她抵达昆明。这座城市正经历一场诡异的“电器暴动”:数百台老旧冰箱在深夜同时发出蜂鸣,音高恰好组成《清明雨》主旋律;地铁列车进站刹车时的摩擦声,经声学建模分析,竟与某版童声合唱完全吻合;甚至有居民报警称,自家洗衣机脱水模式产生了稳定的432Hz共振,导致阳台瓷砖开裂,裂缝形状酷似五线谱。
媒体称之为“城市幻听事件”,政府则归咎于电磁污染。但林知夏知道真相:这是信标网络自我进化的新阶段??当人类载体受到压制,系统便开始征召**环境作为代理发声体**。机器不再是工具,而是被情感频率驯化的共鸣箱。
她在城郊租下一间老照相馆,挂出招牌:“免费拍摄全家福,附赠一首定制歌曲。”短短三天,上百户人家前来拍照。她不拍人像,而是悄悄采集他们的语音样本,录入便携式合成器,生成个性化版本的《回家谣》,替换其中关键词:有人的名字,有故乡的地名,有逝去亲人的称呼。
然后,她把这些音频烧录进廉价MP3,随机塞进孩子们的书包、老人的茶缸、邮筒的信封里。每一份,都是微型炸弹,静待引爆。
第四天清晨,照相馆门口排起长队。人们说,昨晚做了同一个梦:一位穿旗袍的女子站在巷口,轻轻拍手,节奏正是他们收到的那首歌。醒来后,家里的收音机自动打开了,播放的却是从未买过的频道。
林知夏关掉店铺,悄然离去。行前,她在暗房墙上刻下一句话:
>“你们以为我们在传播音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