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里的语调平静,像在讲述一件日常琐事。

        >“从1979年开始,我录下了三百二十七段对话、演讲、诗歌朗诵、街头呐喊……有些是偷拍的会议片段,有些是从外国电台转录的新闻播报,还有些,是我凭记忆复述的临终遗言。它们分散藏在瑞丽、芒市、昆明的十二个地方,有的埋在树根下,有的塞进佛塔砖缝里。编号我都记在一本账本里,交给了女儿。如果你们找到了这段录音,请替我把剩下的找回来。别让它们烂在土里。”

        停顿了几秒,他又笑了起来,那笑声干涩却明亮。

        >“刚才我听见隔壁小孩在唱那首歌谣,就是你们后来传开的《风吹过山岗》。她跑调了,可真好听啊。我想,也许我真的听见了你们。所以现在,轮到我说:我也一直在听。听你们的脚步,听你们的呼吸,听你们不肯闭嘴的倔强。告诉明志,我没辜负他的信任。我守住了火种,哪怕只是微光。”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柳明志跪坐在地,额头抵着冰冷的地板,肩膀剧烈抖动。泪水砸在地上,洇出一圈圈深色痕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次交接。李砚农用一生完成了一次漫长的传递,如今,接力棒再次落进他手中。

        第二天清晨,他拨通了云南方面的电话,安排取回其余录音资料。同时,他向“承忆实验室”全体成员发出紧急召集令:启动“火种归还计划”。

        这项行动的核心,是将李砚农藏匿的所有原始录音逐一回收、数字化,并整合进《承忆录》深层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团队决定不再仅以文字和语音传播为主,而是首次尝试构建“沉浸式记忆场”??利用VR技术还原关键历史场景,让用户不仅能读、能听,还能“进入”那些曾经发生过抗争与坚守的空间。

        项目代号:**耳界**。

        技术组连夜赶工,三个月后,“耳界”原型系统上线测试。首批体验者戴上特制头盔后,眼前浮现的第一个场景,正是1986年6月1日凌晨的审讯室走廊??也就是那段监控录像所拍摄的地方。

        画面中,灯光昏黄,水泥墙斑驳。脚步声由远及近,两名警察押着柳振邦走过镜头。当他在即将消失于画面边缘时,忽然侧头,对着摄像头轻轻点头,嘴角微扬。与此同时,耳机里响起一段低语,是由AI根据柳振邦生前语言习惯模拟出的声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