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非常感谢你,罗教授,我们一起努力吧。”
……
这一天罗志强都显得有些魂不守舍。
古人说男人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前罗志强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快五十了,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贡献,大概就像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差不多,都是上千人署名的论文,按照名字字母先后顺序排序那种。
新闻也上过几次,但大都属于一闪而过那种。即便是出现在燕北大学的新闻里,浏览量也寥寥无几。事实上全国上下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唯一让罗志强自豪的是,他在这些年,还是培养了不少挺有出息的学生,他的好几个学生都已经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佼佼者。当然,也仅限于华夏国内。
本来吧,罗志强觉得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他年轻时也曾经希望自己这辈子能有大建树,能成为新时代的爱因斯坦,但真正深入研究这一行之后才发现这个时代物理学突破所需要的条件他已经不具备了。他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去攀登前人已经搭好的梯子,成为这个层面的专家,但是想更进一步的时候,只能依赖于全球合作。
说白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其实已经不太需要天赋,从繁复的数据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但如果想要将现有的理论推进一步,跳出桎梏,那就需要天赋了。
生化环材为什么是天坑专业?全世界都在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为什么真正扎根生物的学生们却发出劝人学生物天打雷劈的自嘲?还不是因为现在这些方向的进步,完全依赖于无数重复的实验?一旦陷进去,这辈子几乎就只能跟各种试管跟仪器打交道,很多时候想出成绩甚至要靠运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