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 > 综合其他 > 科技之锤 >
        所以这玩意得管理,但怎么管理,得有个章法,现在都还没有定论。

        换句话说,第一代的三月大家都还整明白,如果这个时候出现第二代的三月,可能会让人感觉爆炸。最重要的是担忧肯定还是有的。

        人工智能能造福人类自然是最好的,万一出点问题,世界网络安全够不够这东西玩的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论证。暂时还没让宁为直接参与论证,是因为这玩意儿就是他设计出来的,而且宁为已经提交了许多材料来论述三月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限制三月的互联网活动,在让宁为来跟大家探讨意义不大,因为这东西目前来说除了他外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肯定懂,这其实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因为即便宁为是忽悠人的,也很难被发现。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更多懂的人来判断跟分析这种新技术,这也是宁为那些废弃的草稿纸都被收集起来的原因,说不定这些被宁为废弃的草稿纸就能给其他数学家灵感了呢?

        更重要的还是这些稿纸留档之后肯定不能随随便便的流传出去,万一自己人没启发到,启发了别人呢?

        所以许多人认为现在真的需要更多的人能跟上宁为的思路。科学进步从大方向上看,一定是好的,但得循序渐进,最好是能潜移默化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改变才好。而不是突然的变化,造成社会的脱节跟混乱。尤其是宁为的年纪太年轻了,年轻也意味着很多时候思考问题不那么成熟,不太让人放心。

        早早的开办宁班,未必没有这方面的考量,甚至田言真叫上宁为一起研究新课题,也未尝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既希望宁为的速度能慢一点,又不愿意打击到年轻人的积极性,这本就是煞费苦心的操作。

        可惜的是田言真的选题着实有些巧了,恰巧给了宁为一些启发……

        如果此时办公室里不是柳唯,而是田言真大概会非常诚挚的跟宁为商量:“要不咱们再换个课题?这次我们换个具体点的,免得你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但此时是柳唯,所以他也只能直白的给出建议,慢一点,等等这个世界,或者说等等其他人……

        哪怕有一位学术大佬能通过宁为提交的那些资料跟后台数据,搞懂三月的思考跟学习模式并得出结论,也是好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