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他住进酒店,第一时间拨通周教授电话。
“您说得对,”他说,“这不是一起孤立事件,这是一个模式。全国类似项目有多少?五?四厂、四?四基地、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如果每个点都存在这样的‘内部账本’,那我们遗忘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整个时代的真实代价。”
周教授沉默许久,才缓缓道:“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这些材料交上去,走组织程序,或许能换来部分平反,但极大概率会被‘内部消化’;二是公布出来,引发社会关注,推动立法变革,但你也可能成为靶子。”
“我知道风险。”王乐天望着江对面闪烁的霓虹,“可如果连真相都不敢见光,那我们纪念的意义在哪里?”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资料。他决定采用“分阶段披露”策略:先发布日记摘录与伤亡数据对比图,附上专家解读;再逐步放出录音带转译内容;最后视舆论反应,决定是否公开影像资料。
他写下了《遗声计划?第二十三号证词:<沉默的成本>》。
文章以张怀民日记中的一句话开篇:“我不是凶手,但我签了字。”接着用冷静克制的语言还原了那套掩盖系统的运作逻辑,并附上多组数据对照图表。“当我们赞美一座大桥的雄伟时,是否想过,它的桥墩之下,埋着多少未被承认的尸骨?”
发布前夜,他收到一条陌生来电。对方声音沙哑,操着北方口音:“王先生,我是张怀民的学生。老师临终前烧掉了大部分文件,只留下这个箱子。他说,‘历史可以慢,但不能停。’请你……替他说完剩下的话。”
电话匆匆挂断。
次日上午十点,《沉默的成本》正式上线。不到两小时,微博热搜前十占据四席。#三?七厂百人名单#、#他们签的是卖命书#、#沉默的代价谁来承担#等话题引爆全网讨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