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通州县衙,拨银五十两修缮此地,再送千本教书,再增两名书吏,由此处挑两位年满十三的童子,荐送入国学堂试读。此举,只为他们不辜负‘修身齐家’四字。”
孩子们欢呼,老先生伏地而泣。
三日后,文昌殿试策盛启。
大殿之外,千余名士子排队候入,有名门贵胄之子,也有衣衫褴褛的寒门生,甚至有自北地风雪中赶来者,带着泥浆未干的草履踏进殿门。
朱标身穿朝服,于殿中亲自执笔设问。不是八股,不是空论。
策题三道:
一:“春霜误麦,若为保粮?”
二:“田权争议,若调人心?”
三:“民间无学,若广文教?”
大殿安静到落针可闻,每一个题目都贴地三寸,不谈虚事,不述空语。士子们纷纷伏案书答,眼中皆有神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