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哲与李邦华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起身,躬身侍立。

        “那就依李爱卿所奏,”朱由校沉吟道,

        “每年从各地选拔一批‘资深良吏’,给予由吏入官的机会,人数就定为八十人。任职十年以上、无贪腐记录、熟悉钱粮或刑名的吏员,可由地方、锦衣卫、都察院举荐,经吏部考核后,授予‘从七品’或‘正七品’官职,调往异地任职。”

        他继续补充:“另外,每年从县衙、州府吏员中选调五百人,调入省道或中枢部门任职——如户部的粮料司、工部的营缮清吏司,这些部门需要熟悉实务的人处理账册、工程核算。

        他们的俸禄,定为同品级官员俸禄的八成,由朝廷统一发放,不再依赖地方供养。”

        李邦华闻言,躬身赞道:“陛下此策兼顾了实务与稳定,既为吏员开了晋升之路,又能为中枢补充实干人才,实乃两全之策!”

        方从哲也点头附和:“如此一来,吏员有了盼头,便会收敛贪腐之心;新官到任,也有资深吏员辅佐,可快速熟悉政务,一举两得。”

        朱由校见二人赞同,也就不再坚持原先的想法。

        “既如此,便由内阁牵头,传旨各地官府上报所属吏员名单、任职年限、过往功绩,由吏部牵头遴选,都察院与锦衣卫要各派御史与校尉,赴各地核查档案,若发现有隐瞒劣迹、篡改履历者,一律革职查办,严惩不贷!”

        “另外,由内阁牵头,吏部、户部、礼部联合制定‘吏员品级与俸禄标准’,明确胥吏的职责与待遇。”

        “臣领旨。”方从哲与李邦华齐齐躬身,语气中多了几分释然。他们本是因山东之事前来请罪,见皇帝已在科举取吏一事上做出让步,自然不便再反对其他事项。

        待二人退出暖阁,朱由校的嘴角悄然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未指望“科举取吏“之议能被坦然接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