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这道横亘在西北荒原上的巨大黑线,在初冬的凛冽中更显威严。

        极目远眺,它像一条沉睡的太古黑龙,灰褐色的山体披着薄雪,峰峦刺破低垂的铅云,透着一股拒人千里的肃杀。

        靠近了,才能感受到它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壁立千仞,岩石嶙峋,仿佛天神随手劈下的屏障。

        无数世代生活在周遭的牧民,视它为不可亵渎的神山,传说有古老的神灵居于其中。

        其北麓,大秦王朝的疆域于此戛然而止,与乌氏国之间,惟有一条在枯黄荒原上蜿蜒、仿佛被烈日蒸腾得随时会断流的无名溪涧作为天然界限,隔岸相对。

        溪水浑浊,在萧瑟的风中呜咽流淌,像极了这焦灼边境线上无声的叹息。

        此刻,在阴山七条巨大天然豁口之一的“狼喉”峡口内侧,矗立着大秦王朝的边陲重镇——“铁壁关”,常驻军队万余。

        关城依山势而建,黑石垒砌的城墙饱经风霜雨雪与刀兵刻蚀,表面坑洼遍布,浸染着难以洗刷的铁锈色与暗褐色,沉默地诉说着戍边的残酷。

        寒风卷起沙尘,吹过披甲执锐的军士,凉了夜间值勤刚分发的烤囊。

        边城指挥使衙署内,数十根粗如儿臂的牛油蜡烛发出噼啪轻响,将中央巨大的沙盘照得纤毫毕现,精细地模拟着阴山北麓直至乌氏腹地的地形:

        沟壑纵横,溪流如带,秦境与乌氏草原泾渭分明;代表秦军斥候、烽燧、屯兵点的微小旗帜星罗棋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