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继承了这些记忆的‘武神’又是什么呢?”

        “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与我保持一致,但是在部分情况下,态度会比我更加偏激?‘武神’之所以会连续失败,和这一点又是否存在联系?”

        ——不,在这之前……

        ——“我”又是谁?

        向山之前觉得,“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我要做什么”这一点——只要自己还在反抗暴政,一切就都没问题。

        可现在想来,如果不能理清“我是谁”这个问题,“我要做什么”就显得困难重重。

        如果缺乏一个原点作为支撑,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够坚实。至少也要弄清楚“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敌人”这种事才可以。

        “每一个人对‘向山’的印象都可以能会有偏差。他们看到的确实是同一个人没错,但是他们的思想,会从向山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一个‘人’的形象……”

        人们即使对于一个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事物,也往往试图从中寻找出某种特殊意义。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就比如说,人类总是很容易在幻境之中看到很多“酷似人脸”的东西。

        推而广之,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很多“感受”,都是自己高度抽象后的。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他那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的灵魂、人格,而是看到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他一连串的行为。

        就好像很多物体实际上是一团不连续的原子一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