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米晓卉愕然。小张解释道:“这几天巴黎好多社区都在响应你们的倡议,自发组织‘晨读一刻钟’。昨天地铁站广播还放了李白的《静夜思》法语版。”

        她怔住了。原来火种真的会跨海越洋。

        峰会正式开幕那天,会场座无虚席。各国代表、学者、非政府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当大屏幕打出“LightReadingMovement:AMPoemforEverySoul”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主持人介绍中国代表团时,特别提到:“这个始于偏远村庄清晨朗读的项目,如今已影响全球十七个国家的基层教育实践。”

        轮到米晓卉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她没有使用讲稿,只是缓缓开口,声音透过同声传译系统流淌进每个人的耳中:

        “三十年前,我丈夫临终前问我:‘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诗歌,我们还要继续吗?’我当时回答:‘要。因为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穿衣,还为了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光。’”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双专注的眼睛。

        “今天我们带来的,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而是一段漫长的行走。它由无数普通人用脚步丈量出来??母亲在灶台边教孩子背诗,父亲在工地休息时默念《游子吟》,盲童通过震动感受平仄,听障少年用手语演绎豪情万丈的边塞诗……这些都不是奇迹,而是日常。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日常,汇成了文化的河流。”

        台下有人悄悄拭泪。

        接着,十名学生依次登台。内蒙古女孩奏响马头琴,《敕勒川》的旋律如草原风般掠过大厅;深圳男孩讲述自己如何从沉迷网游到成为社区读书会主讲人;贵州少女用手语“朗诵”《登鹳雀楼》,配合灯光投射出巍峨山影与落日余晖,全场寂静无声,直至最后一个手势落下,掌声如雷。

        最令人动容的是来自甘肃张掖的小男孩阿力木。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普通话仍带着浓重口音。他说:“我家以前很穷,爸爸总喝酒,妈妈哭了好多次。有一天下雪,老师带我们去教室外面读诗,读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天晚上,我爸坐在炕上听了很久,后来他把酒瓶砸了,说他也要做一棵烧不死的草。”

        他说完,从怀里掏出一片压平的枯草叶,夹在一页《白居易诗选》里,轻轻放在展台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