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罢,内阁长久空悬,确实不成体统。”朱由校轻笑一声,“再拖下去,怕是弹劾李邦华‘擅权’的折子都要递上来了。”
不过,这明代内阁成员的选拔可不简单,一般需要经过“廷议推举”,即由九卿、科道官共同商议,推举那些翰林出身、资历深厚、声望卓著的官员,再由皇帝最终钦点。
但朱由校本就不喜廷议时大臣们相互掣肘、争论不休的场面,当下便拍板道:
“廷议就不必开了,徒耗光阴。就命李阁老统筹此事,着各部院举荐贤才,人选……最好要有处理边务或在地方担任主官的经历,熟悉实务,尽快递上来。”
此事着急的可是那帮文臣,他只要将最终的考察与决定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就行,选出来的人选,他要是满意还好,不满意那就继续选,直到他觉得满意再说。
刘若愚连忙躬身领旨:“奴婢遵旨,这就去传谕各部,按制举荐。”
处理完此事,刘若愚并未立刻退下,脸上转而带上了一丝恭谨而略带喜气的笑容,低声道:
“皇爷,奴婢尚有一桩大喜事要禀奏。钦天监已遵旨择定三个吉日,皆是上上大吉之期,最宜举行大婚典礼,恭请陛下御览圣裁。”
说着,他双手恭敬地奉上一份文书。
朱由校接过来,见上面用朱笔清晰地写着三个日期:天启二年二月廿二、五月十六、九月二十九。
朱由校闻言,微微一怔,伸手接过文书,看着上面的三个日子,倒也没有过多的考虑,随便指着中间的一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