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坐下道:“魏侍郎的方案确实不错,微臣也支持,但在政事堂恐怕难以通过!”

        “为什么?”

        “陛下想一想漠北方案是怎么通过的?”

        萧夏当初提出设立军户制度,将三万军户迁居漠北,但遭到了政事堂的反对,裴矩、张云秋和裴文安都反对,萧瑀弃权,只有刘文静支持,这个方案就没有成功。

        最后只得修改方案,戍边十年后返回,再给两百亩地补偿,方案才勉强通过。

        这里的根本原因就是张云秋和裴文安反对在漠北驻军,也反对把突厥人押回中原安置。

        这倒不是他们有私心,而是他们反对开疆,认为会过于损耗大隋国力,确实也是如此,三万户百姓生活在漠北,虽然可以粮食自给,但其他生活物资没有,还得从隋朝运过去,消耗太大。

        开疆拓土本来就是双刃剑,国土增加,但国家负担也会增加,汉武帝开疆拓土,远征匈奴,但几乎让汉朝破产。

        这就是一个理念抉择问题,先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却利在千秋。

        萧夏也知道移民背后的艰辛,坐大车走几千里,木质大车承受不住,如果换成铁轮铁轴,但又没有那么多铁,所以大部分时候移民只能靠腿走,往往路上会死掉一半。

        可如果担心这样,担心那样,不肯去做,最后开疆拓土也就成了空谈,白白错过了机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