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萧夏视察了位于洛阳府伊阙县的农学院,这里原本是一座占地八十顷的皇庄,土地肥沃,有山有水,萧夏便把它捐出来作为农学院所在地。
目前已经修建了校舍以及各种生活设施,有近五百名学生在这里研修农业。
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萧夏当然也不例外,农业关系到大隋复苏,也关系到他的一亿人目标。
历史上是到了北宋才突破一亿人口,根子还是农业进步,引进了以占城稻为标志的优良的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萧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事实上,早在萧夏主政江南的大业五年,他便命人从日南郡搞来稻种进行种植,日南郡紧靠林邑国,林邑国就是后来占婆国。
占城早稻已经在吴郡和江都郡种植成功,并在江南各地推广,正是这一举措,在大业八年时,江南道的粮食产量一举超过了河北道,成为天下第一产粮之地。
到了大业十年,江南道粮食产量已经占到天下粮食总产量的三成,为江南隋军北伐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他只需要把早晚稻向整个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推广。
但这还不够,萧夏成立农学院是想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目前主管大隋教育的部门是国子监,其中国子监下面的太学负责高等教育,改革后,太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管理机构,下面有国子学、弘文馆、算学、律学、农学、工学、医学、船舶等八所高等学校。
同时,农学院又归属于司农寺管理,这就是双重管理,太学管招生,司农寺管教学。
农学院的院正叫孙少年,京兆人,原本是大隋典农署令,今年五十余岁了,一辈子都投身于农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