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编剧和导演,需要从原著的短短一两万字出发,补全完整的世界观、科技背景、历史脉络、社会组织,以及势力冲突,等等等等。

        如果作者的哲思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如艾晓东的“信仰已死”,这种黑深残的东西是不会吸引大盘观众的),苦逼的导演和编剧就得发动脑筋,补全或者再生出新的正能量思考和社会议题,并将之贯穿电影。

        此外,还要给原著中仅仅只出现只言片语的角色,补全人物弧光;给原著中一笔带过的科技产物,补全详细的设定;甚至连一道门、一堵墙,也得绞尽脑汁勾勒。

        不夸张地说,将短篇科幻改编为电影,需要创作者围绕原设定,原创大量内容,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世界——不,比再造世界更难。因为从零开始,总可以肆意发挥;而科幻电影的编剧,必须完美地对接原著的世界观和作者的脑回路,不能脱离设定,几乎是戴着镣铐跳芭蕾。

        绍光济想拍好《天君》,当然是选第二条路的。

        难处就在于此。科幻,可不是人人都能写好的。如果随便摸个编剧就能对上艾晓东的脑回路,补全出和他同一水平的科幻设定,构建出与他的原著毫不违和的融洽世界,才真是闹了鬼!

        绍光济拍纪录片出身,对于这种瑰丽的、天马行空的文学,天生不擅长。让他填充《天君》那几万字的文本,扩成一部两三小时的电影,实在是有些为难。但艾晓东又是个疏懒的人,卖版权卖得痛快,让他亲自动笔写剧本写设定,那就是另外的价钱了。

        《天君》的剧本和设定,绍光济写了很久。始终无法达到艾晓东原著那种信手拈来的深邃、冷酷和壮美。把他愁得要不的。

        苦思冥想之下,绍光济走上了最常见,也是最好用的一条路——

        缝合。

        将艾晓东其余短篇的设定缝进《天君》中,一切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