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无极之芯1.0’与量子计算机操控系统‘太极量子1.0’在计算机行业掀起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
另一边,金陵。
栖霞高新技术开发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总部,一群平均发量盖不住头顶三分之一的计算机行业的顶级大牛们正坐在一起商讨着。
这正是由冯登国和潘建伟两位院士带队组建的信息安全团队,以及川海材料研究所、华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华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顶尖研究机构抽调人员共同组成的开发团队。
在徐川将一块255量子比特的拓扑量子芯片送往长安街北海后,现有的互联网安全与信息安全便成为了当下最紧急最需要突破的工作。
于是一支超过了两百人的团队从全国各地迅速集中到了金陵,从川海材料研究所借用了一层总部大楼当做临时办公场地,用于开发全新的量子加密规则。
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因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可以提供大量的无极量子芯片与相关的科研设备,方便进行各种工作。
在大致了解了无极量子芯片的研发情况后,经过商讨,负责量子加密算法开发,从华科大那边专门赶过来的国内电信量子首席科学家,彭承志院士将量子加密算法的最终目标定在了2000个量子比特位级别。
对于这个目标,除去了解无极量子芯片研发情况的几名核心大牛外,整个团队几乎都表示了不解。
毕竟2000个量子比特位级别的量子加密算法按照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来说实在是太高了,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夸张。
尽管量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对传统密码体系构成系统性威胁,但要知道目前最优秀的量子计算机也不过是谷歌推出的67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